一、找准角色定位
首先要有现场感。出镜记者在现场不但要观察仔细,采访具体,注重情景交融,介绍还要详实和深入,以人身临其境的感受。
其次要有真实感。在许多情况下,观众对现实场景的认同感比看口头播报要高得多。记者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事件的经过、现场的气氛以及自己的感受等,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。
第三要有亲切感。现场报道往往采用第一人称,较一般报道用第三人称更能缩短观众与记者的距离。记者的普通话也许不如播音员标准,但是由于记者在现场受到感染,是感情的自然流露,往往语速较快,讲话抑扬顿挫,感情色彩比较真切,更符合人们日常讲话习惯,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。
二、摆正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
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,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,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“仰俯”,而应该是“平视”,注意区别不同的场合和对象,学会提问和倾听。切忌神态居高临下,提问咄咄逼人。
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其实是一个问询者、探寻者,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,掌握提问的技巧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。
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,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。这里的准备包括大量案头工作,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,做到心中有数。
怎么设计采访提纲?出镜记者应翻阅大量文字资料,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等。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: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,往往是他不愿意说的;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,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。此时“倾听”是非常必要的,它是记者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,更是进一步发问的起点。记者的倾听往往会使对方生成一种美妙的成就感,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故事、愿意接受他想法的人。一旦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,那么近距离采访就易如反掌了。同时,“倾听”会让记者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,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,也会有意外的收获。
三、把握现场报道是关键
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最能出彩的地方,把握得好,能抓住观众。每一次采访的现场都是不一样的,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宜,对采访主题灵活应变。一个节目能否成功,现场报道是关键。
由于现场报道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所以要求出镜记者要头脑灵活,反应敏捷,具备较好的口才。新闻要有节奏。一般来说,同期声不要超过20秒,注意不要与解说词重复;记者出现场的串词不要超过20秒,最好控制在15秒以内。
采访时,记者在事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之外,临时在现场就目之所及、耳之所闻、身之所感的人、事、景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即兴提问或发表评述,使无声的视觉信息与有声的语言信息相互交汇,同时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感知,使观众在双重信息流动中,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,从而加深新闻的厚度。
出镜的形象要好。记者应有饱满的精神状态,穿着要与采访场景适合,不能太随便,要大方得体。出镜时,记者表情不要太严肃,也不要太高兴,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。
与摄像配合默契。现场往往只有记者和摄像两个人,这就要密切配合。面对镜头,记者最怕表情异样,“吃螺蛳”,这时要与摄像多沟通,增加自信。如果把握不了,要多练几遍,在语言上“避重就轻”,使得摄像能适时调整机位,抓拍画面。(作者:肖 军 单位:镇江电视台)来源:新华网
针对本页您可以→ 站务咨询
违法信息举报
有个建议
发表评论
查看评论
返回首页
回到顶部
|